您好,欢迎光临保定宏达彩印有限公司!
客服中心
在线客服: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供求信息 > 塑料薄膜制品凹版印刷故障的解决方法
塑料薄膜制品凹版印刷故障的解决方法
发布时间:2011年09月27日发布人:崔立峰联系电话:13503220033
故障名称   A)套色不准   成因及对策   (1)薄膜张力变动,使纵向印刷套色变动。应调整各张力控制装置,如调节放卷装置的卷筒制动器;合理设定辊筒的转速;提高辊面摩擦力;调整复卷机的卷取张力等。   (2)印刷滚筒有径差,一、二、三色印版滚筒的直径依次增粗或减细,引起纵向印刷套色变动。应重新制版。   (3)规矩线密度不足,印刷套色纵向偏移。应调整光电管的敏感度及排除印版的糊版故障。   (4)导辊不平行,印刷压力不均衡及印版滚筒和印压滚筒的锥度等问题,导致薄膜横向摆动,单边松弛,引起横向套色不稳定。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。   (5)印版滚筒轴端的调整螺钉松动,引起横向套色不稳定。应重新调整螺钉的松紧度。   (6)如果胶辊和花辊的接触压力太大,印刷图案会产生双重花纹。对此,应调整接触压力,使印制的花纹清晰   B)图案变形   成因及对策   (1)薄膜收缩余量不足,印刷时图案尺寸沿纵向收缩变形。在印刷过程中,由于薄膜张力和加热干燥因素的影响,薄膜会沿纵向收缩,因此,制作版式时,应预留足够的收缩量,同时,应尽量减小薄膜的张力。   (2)薄膜预留的收缩余量太多,印刷时图案沿纵向伸长变形。对此,应加大薄膜张力   C)图案层次的再现性差   成因及对策   (1)由于印版过深,使高光(亮部)太深。应增加网目,减少油墨中的颜料" target="_blank">颜料比例,或试将刮墨刀立起来,用力重刮。   (2)印版深度不够,使高光太浅。应使用深色调的油墨,或试将刮墨刀倾斜,刮得轻一些。   (3)印版腐蚀过深,使暗调(暗部)太深。应重新制版,否则,油墨不容易干燥。   (4)印版腐蚀深度不够,使暗调处密度不够。应换用深色调的油墨。   (5)油墨印刷性能不良,使中间调(同光与暗调的过流处)油墨深浅交界处过流不良。应换用印刷特性较好的油墨   D)印刷表面有斑点   成因及对策   (1)油墨粘度太低或流动不良。应适当调整油墨粘度,使油墨的粘度适中且流动性良好。   (2)印版深度太深或刮刀角度调整不当。应适当调整刮刀角度,或重新制版。   (3)印刷压力控制不当。应适当调整。   (4)印刷物表面静电太多。应消除静电。   (5)油墨干燥不良。应加强干燥,如改善通风和烘干条件等   E)图案不清晰   成因及对策   (1)油墨层太厚。应减少上墨量。   (2)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太快。应调整溶剂种类和用量,设法降低溶剂的挥发速度。   (3)印版网眼堵塞。应清理网眼。   (4)干燥时风速太大,导致干燥太快。应适当降低风速,减慢干燥速度。   (5)刮刀和印版距离太大。应适当调整两者距离。   (6)印版图纹太浅或网纹不均匀。应使用深色调的油墨或改变网纹   F)印刷表面起泡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如果油墨表面已经结皮,而内部油墨未干,一旦冲破结皮后会形成火山喷口状的泡孔,这主要是由于快速干燥造成的。应采用低温—高温—低温的干燥工艺路线,并尽量采用缓干型油墨。   (2)印刷过程中,油墨斗中会产生大量气泡,气泡附着在印辊上,使印刷图案的网点局部消失或弄脏图案。对此,应使油墨保持适当的粘度,要尽量降低油墨的落差,并采用循环泵,防止气泡进入油墨内   G)印刷表面有锯齿形围圈   成因及对策  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进入油墨中,使树脂析出,发生凝胶化,从而导致油墨的浓度下降,粘度提高,光泽度下降,版面网点粘连。特别是图案花纹少、油墨消耗量少的部位,经常出现锯齿形的围圈。对此,应尽量换用新油墨,并采用适当的慢干溶剂   H)印刷表面有梨皮花纹   成因及对策   如果在已干燥的印刷面上套印时,底色油墨被溶解并与第二色油墨发生部分混合,印刷表面就会产生梨皮花纹。对此,一是适当调整油墨粘度;二是正确控制干燥速度;三是合理确定版深   I)油墨附着不牢   成因及对策   判断油墨是否附着不良的方法是用透明胶带粘在印刷面上,以45‘方向急速撕下,观察油墨是否附着在胶带上。产生油墨附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为:   (1)油墨类型选定不当。即油墨的联接料所用的树脂与塑料薄膜的材质不符。通常不同的基材应选用不同的油墨,且不同油墨不能混用。   (2)塑料薄膜表面处理不当或处理后放置时间太长。应重新处理,必须清除薄膜表面的润滑剂及增塑剂等添加剂。   (3)干燥温度太低,加热不良。通常干燥机加热温度越高,油墨粘着性越好,加热温度不够,不仅容易产生白化褪色,而且残留溶剂较多,容易产生油墨附着不良。因此,当油墨附着不良时,应适当提高干燥温度。   (4)薄膜受潮后会使油墨的附着力降低。因此,应注意薄膜的保管条件和调节好印刷环境的湿度。   (5)薄膜电晕处理不良,表面静电太高,导致图线周围渗出线状胡须,或在满印处因光滑而印不上,呈模糊斑点,或油墨完全印不上,呈空白状。对此,应重新进行电晕处理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,如提高环境湿度,导辊接地,以及薄膜离开印辊后立即接触接地金属   J)油墨吸收不良   成因及对策   当制品薄膜表面多色印刷时,在一种颜色的涂膜上印刷第二种颜色的油墨时,如果吸收不良,就会使油墨转移后的网点一个个成独立状态,形成网点色泽较深,其他部位色泽较浅的不匀称现象。这与油墨的转移量或不调和等问题无关,主要同转印后网点油墨的扩散有关。对此,一是在第二色油墨中使用滞后溶剂;二是尽量使第二色油墨刮刀位置向印压方向移动靠近;三是第二色后的油墨应尽可能轻压;四是适当加深第二色的版深;五是在底色油墨中使用还原剂;六是适当提高印刷速度   K)油墨干燥不良及粘连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干燥装置调整不当。应适当调整风温、风速、风量及排气量等干燥工艺参数。   (2)当使用溶剂挥发干燥型油墨时,有时油墨表面已经干燥,但内部仍有未挥发尽的溶剂,并缓慢渗出,使薄膜相互粘接在一起。对此,应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残留溶剂,以此确定操作条件,如溶剂种类、用量及油墨层厚度等。   (3)印版腐蚀太深,暗部堆墨太厚。应重新制版。   (4)当印刷软质聚氯乙烯等薄膜时,所含增塑剂会向油墨迁移,并使油墨的载色体(树脂)发生软化。对此,应使用特殊配方的油墨,否则,薄膜印刷后容易粘连。此外,易吸湿薄膜中的水分也会使油墨中的载色体润湿而产生粘连。因此,易吸湿薄膜在保管时应注意防潮。   (5)当使用二液反应型油墨时,其中的固化剂也会使印模表层褶皱粘连。应注意调整好二液的配比,不要产生反应过剩。   (6)印刷好的薄膜卷取的温度应低于奶—50t;保管时应避开热源和直射日光;最好竖立堆积,并错开堆放   L)印刷表面脱墨或不着墨   成因及对策   (1)油墨层太厚。应适当减薄。   (2)油墨不易干燥。应调节溶剂种类和用量,加快溶剂的挥发速度,并加强干燥。   (3)油墨干燥太快,无法印刷。应调节溶剂种类和用量,减慢溶剂的挥发速度。   (4)印刷车速太快。应适当减慢。   (5)下道印刷工序的印刷压力太大。应适当调整下道工序衬辊的压力。   (6)薄膜中增塑剂含量太多,使薄膜表面不着墨。应适当减少增塑剂的用量。对于增塑剂的品种,一般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宜。   (7)油墨品种选用不当。应更换油墨   M)印刷表面有刮刀划痕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刮刀刃口有缺口。应修磨刀刃。   (2)油墨中有颗粒状硬质物。应研磨油墨,使之达到要求的细度。   (3)油墨中混入异物杂质。应抬起刮刀,清除异物,并使用80目铜网过滤油墨。   (4)刮刀不平或刮刀与印辊安装角度调整不当,油墨刮不净。应将刀片磨平磨光,并适当调整刮刀与印辊的安装角度。   (5)由于刮刀与印辊接触不平贴或印辊表面嵌入硬物,导致跳刀。应调平刮刀,使之平贴在印辊表面,并清除印辊表面嵌入的硬物   N)印辊磨损太快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刮刀太厚。应改用较薄的刀片。   (2)刮刀与印辊的接触压力太大。应适当调整两者的接触压力   O)刀片磨损太快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刀片太薄。应改用较厚的刀片。   (2)刀片与印辊接触压力太大。应适当调整两者的接触压力   P)版网堵塞   成因及对策   (1)印刷过程中,随着溶剂的大量挥发,油墨粘度增大,导致网线内部油墨干涸堵塞。应定期清除干涸的油墨。   (2)当刮刀的位置距印辊较远,版辊直径较大或版辊进入油墨槽的深度不够时,从机中吹出的热风影响到版辊表面的油墨,容易造成严重堵版。对此,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。   (3)油墨中混入杂质造成堵版。应清除杂质及过滤油墨。   (4)印刷过程中,操作温度太高,导致版辊网线中的溶剂挥发速度太快,造成版网堵塞。应设法降低操作温度。   (5)版辊网线蚀刻深度不适宜。应重新制版   Q)印刷变色   成因及对策   (1)油墨粘度变化。在印刷过程中,应尽可能使油墨的粘度保持一致。   (2)合成色的油墨分离引起印刷变色。这主要是由于几种相对密度相差大的油墨混色造成的。对此,应增加搅拌。   (3)网点重合位置变化引起印刷变色。印刷时应使网点位置重合